導讀:經曆了2016年的“量漲額跌”、2017年的“量跌額漲”,2018年“雙十一”,彩電行業最終沒能逃過“量額齊跌”的命運。
曾是剛需 市場銷量260萬,銷售金額64億,匆匆結束的“電商節”非但沒能為彩電行業提振士氣,反倒給了滿懷希望的從業者們迎頭一擊。
經曆了2016年的“量漲額跌”、2017年的“量跌額漲”,2018年“雙十一”,彩電行業最終沒能逃過“量額齊跌”的命運。誠然,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,智能手機、平板電腦等新設備的出現嚴重擠壓了人們看電視的時間,但畢竟曾經擁有剛需屬性,誰也沒有想到這場鬥爭會如此慘烈。
數據顯示,2018年前三季度,黑色家電行業營業總收入2035.28億元,同比增加8.42%,第三季度營業總收入750.69億元,同比增長4.72%,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10.84%。
不僅如此,往日極為活躍的幾大廠商也頻頻遭遇滑鐵盧,對比海信電器、TCL集團、兆馳股份、深康佳A和四川長虹五家企業的三季報情況,僅有深康佳A與兆馳股份的營收增速超過黑色家電行業的增速,其他廠商大多已是慘淡經營。
行業末路? 莫非彩電也到了淘汰的邊緣?
答案是否定的,在網綜大行其道的今天,即便傳統廠商哀鴻遍野、苦不堪言,互聯網公司也不會忘記這一重要渠道。近年來,以樂視、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就曾以“賠本賺吆喝”的價格戰血洗彩電圈,當然這也不是長久之計,“裸泳”的代價就是全麵崩盤。
直到今天,除了小米電視得以保全外,暴風、風行等眾多叱吒一時的互聯網品牌皆已邊緣化。這種看似殘酷的良性淘汰嚇退了大批投機者,卻始終沒能阻擋頭部玩家探索的步伐。
2019年,以華為、一加為代表的手機巨頭將加入新一輪戰鬥。這也證明了,電視的價值,以及家庭入口之於智能互聯時代的戰略意義不可小覷。對於傳統廠商而言,新的對手也比往日更加強大。
放眼國際市場,索尼、鬆下、夏普等日係家電品牌,稱霸CRT時代長達二十年,卻在“液晶時代”被三星、LG等韓係家電後來居上,國產品牌在過去30年默默無聞,如今隨技術的變革也開始初露鋒芒。
刮目相待 “視”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,外界狂風驟雨、危機四伏,國產傳統彩電正整合優勢,聯袂出擊。
海信與英國著名演員本尼達成合作;TCL簽約當紅球星內馬爾;創維則在IFA2018期間,宣布李易峰成為其新款電視的全球代言……中國彩電三大巨頭集體簽約新代言,預示著傳統彩電變革的時代已經開啟。
2017年,創維OLED電視銷量占中國市場OLED總銷售量的46.0%,一舉超越LG與索尼。憑借十年OLED的技術積累,創維不僅成為“中國OLED品牌代表”,更代表中國民族企業,成功躋身“全球OLED前三強”。
業內人士感慨:“十年前液晶對CRT的技術顛覆改變了全球彩電產業格局,十年後誰又將顛覆了誰?”
如今OLED與量子點技術的巔峰對決硝煙未散,“家電戰場”8K還在“圍堵”4K的路上,AI人工智能在一旁“伺機而動”,技術的“規模爆發”讓電視從形態到功能都有了質的飛躍,當傳統彩電不再傳統,瀕臨“過氣”的行業已經非複“吳下阿蒙”。
(责任编辑:遠藤正明)